继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之后,8月28日晚间,中国太保正式对外公布了上半年中期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在上半年疫情冲击之下,中国太保主营业务仍然取得了稳步增长,收入达到2425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创近三年新高;集团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增长9.9%达到200.96亿元,内含价值较上年末增长2.2%。而由于持续推进寿险长航计划,太保代理人核心人力产能有效提升,价值银保业务加速发展,带动保险业务收入达1491亿元,同比增长5.4%;产险达成保险业务收入916亿元,同比增长12.3%;投资板块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和利率下行不利影响,持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加强投研专业化能力建设,集团管理资产规模增长至2.74万亿元。
与产寿险业务稳健增长相比,中国太保上半年在投资端收益方面则出现了下滑。具体而言,投资资产年化净值增长率3.3%,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年化总投资收益率3.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年化净投资收益率3.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管理总资产规模则已超过2.74万亿人民币。
“从业已发布中期业绩的三家保险巨头数据来看,作为大头的国内寿险业务基本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在代理人规模降幅同比减少的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发力银保渠道,能平滑个险业务增长乏力的不利局面。从太保的中期业绩来看,产险业务发展可圈可点,尤其是创新推出了多个保险产品,提升了产业营运利润的增长。”一家大型券商金融分析师刘琦(化名)8月29日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产寿险重回升势
个险下滑、银保增长,在国内寿险行业仍在转型之路上行进时,由于各家险企纷纷发力银保渠道,使得寿险保费得以重回升势,中国太保也不例外。
报告显示,中国太保上半年寿险保险业务收入1490.5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新保业务增速更是达到25.8%,寿险营运利润151.56亿元,同比增长6%;剩余边际余额3456.3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8%。其中银保业务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
太保靓丽的数据还在于产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97.2%,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费用率27.5%,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69.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保险业务收入929.11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非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3%,占比达48.1%,提升2个百分点。车险强化客户经营能力建设,客户黏度持续提升;非车险业务品质改善,同时健康险、农业险、责任险等新兴领域保持较快增长。
对此,有保险业资深人士分析指出,寿险市场转型仍需时间,个险和银保两大渠道的“跷跷板”效应在上半年体现得尤为明显,以前各家保险公司希望摆脱过度依赖银保,现在银保渠道仍然挑起了保费的大梁;而太保产险能够在激烈的车险市场竞争中一面提升保费、一面又能降低综合成本率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产险的利润在成本端的控制尤为明显。
此外,在太保的中期业绩中,其产险业务的创新能力尤显强劲,仅在上半年开发了多个符合国家政策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产品。
8月29日,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介绍称,在碳市场保险创新方面,中国太保产险创新开发碳资产损失类保险,主要针对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及草原、林木碳汇项目的碳损失提供相应的保障,保障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等造成地物质财产损失,及由此产生的营业造成的相关碳资产的损失或者林木碳汇价值灭失。
此外,在今年5月,中国太保产险还创新开发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联合上海环交所及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向实体企业提供“碳配额+质押+保险”服务,为纳入2021年《上海市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的上海华峰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落地国内首笔温室气体控排企业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
投资承压,加速推第二增长曲线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投资收益率出现了下降,对此业内分析认为与其大幅推进康养社区项目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太保家园在今年已新增落地北京、三亚两个项目,在全国的项目达到了12个,在保险机构布局康养社区上已经成为头部巨头。
就在不久前,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老年健康与养老服务供给优化,鼓励商业保险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保障范围。
“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保险消费习惯的逐渐成熟,单一的保险产品、单一的渠道、单一的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多保险客户希望获得涵盖养老、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的保险+养老+健康一体化解决方案。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对于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响应客户的需求,中国太保持续推进健养生态布局,打造健康养老服务生态圈。”对于康养社区的布局,太保家园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该人士表示,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初步形成了“东西并进”的连锁化运营态势,期望通过构建起以太保家园为主体、配套多元化老年服务为补充的一站式大养老生态。
“多个康养项目的开业运营,需要大量的保险资金投入,如最早进入康养社区的泰康保险,投入运营资金数千亿,产出回报则至少要五年以上,因为社区运营成本和产生利润以方便需要入住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保费进账。从目前各家公司的做法来看,一味地以自建为主的总资产模式显然给保险公司带了一定压力,所以各家公司也都在寻求轻重并举,通过在市场上找合作方或者并购一些项目从而达到扩大版图的目标。”上述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