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从延安赴西安参加谈判,最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民族统一对外的战线得以形成。
1937年4月初,周恩来返回延安。
4月20日,在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再赴西安,就国共合作后红军改编问题与国民党进行详细洽谈。
这一路途径劳山、甘泉、富县、耀县等地,为了保证周恩来的安全,中央保密部门做了详细的部署,从中央警卫营特卫队抽调了32人组成警卫排负责护送。
警卫排排长名叫陈国桥。
这32名警卫人员,都是好手,而且每人配备了一支短枪,150发子弹、4颗马尾手榴弹还有一把大刀。
当时延安中央机关并没有汽车,所以在延安交通局局长张明远的协调下,临时租用了3辆商用卡车。
按照计划,武装警卫人员,坐第一辆车。
周恩来、随行副官陈友才、随行记着等人坐第二辆车。
炊事员、通讯员、警卫员等做第三辆车。
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大家在发生情况时可以相互照应,也确保外人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周恩来到底做了哪辆车。
在延安的周总理
1937年4月25日上午9点,周恩来一行人出发。
三辆车穿过延安城,一路向西,过了三十里铺以后,往南面的甘泉县前行。
甘泉县,是国民党的地盘,在抵达甘泉县之前,必须要经过劳山。
周恩来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他的出行应该是属于最高机密级别。而且部署如此周详,结果没想到还是在劳山出了事。
差点命丧劳山!
劳山,又被称为崂山,是陕北名山黄龙山的余脉,此地距离延安50里,山峦起伏,树林茂密,山口深且小。
地势非常险要,自古就是用兵之地。
车队在中午12点进入劳山。
坐在第一辆车的警卫排排长陈国桥和战士们说说笑笑,当年这批人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靠的都是一双脚步行,这是第一次坐汽车外出,因此很兴奋。
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就当汽车爬上陡坡时,突然砰的一声枪响。
陈国桥的神经一下子紧绷了起来。
一个战士还安慰道,说不定这是牧羊人的鞭子声而已。
可这荒山野岭,哪来的牧羊人。
很快,车外又开始砰砰砰的几声响,山林里枪声大作。
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向车队袭来。
敌明我暗,对方又人多势众,周恩来的处境非常险恶。
第一轮车子左轮胎被击中,车头碰在垭口的公路璧上。
第二辆车子驾驶室挡风玻璃被子弹打碎,司机身中数弹身亡。
周恩来迅速推开车门,靠在车的前胎初,以车胎为屏障,指挥战斗。
车上的人迅速下车,找有利地形进行反击。
这时,警卫参谋陈友才发现敌人占领了三个山头和坝梁两侧,用强大的火力封锁了整个公路,只有右侧山头没有布置埋伏,那边正好是原始森林,只要能通过这一块开阔地,便可以从东南山上突围,逃出生天。
陈友才当机立断,喊叫着让大家边打边退,从东南方向突围。
在陈友才和同志们的全力掩护下,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三人冲进了树林。
而陈友才,身中六弹,倒在了枪林弹雨之中。
陈有才
后来敌人从陈友才的身上搜出了周恩来的名片,以为这个人就是周恩来,又丧心病狂的在陈友才身上捅了20多刀,才扬长而去。
死里逃生的周恩来,跑到一个山坳中,碰见了警卫营刘九洲,这才得知,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牺牲了。
洋洋洒洒几十人的队伍,瞬间就只剩下了4个人。
在张云逸的提议下,他们几个人,一路上走山路向延安方向走去。
下午三点,他们4人赶到延安保卫局检查站,脱离了危险。
而那个被当作周恩来牺牲的陈友才,那一年还不到24岁。
这起惨案令中共中央非常震怒。
而更细思恐极的是,如此精准地对我方实施伏击,这肯定有内鬼!
在西北保卫局任侦察科长谢滋群一番严密的调查下,确定了对周恩来一行人下手的,是当地盘踞的一伙土匪,以李青伍为首。
1934年8月,红军曾经对这股土匪进行改编,但没过几个月,国民党甘泉县组织为了拉拢这股力量,派特务打入突击队,最后侧翻了李青伍。
这帮人,在李青伍的带领下,暗杀红军干部,抢地盘,杀商贾,抢老百姓,无恶不作。
红军和地方政权对这股土匪清剿过几次,也因此李青伍怀恨在心。
于是,在和派到延安潜伏的冯长斗接头后,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消息:4月25日派周恩来去西安建立八路军办事处。
李青伍知道后,决定刺杀周恩来,一来可以扬名天下,二来也给向国民党邀功。
不久后,红军调出警四旅为主力,地方部队紧密配合,耗时一个月,将这股土匪彻底消灭。
头目李青伍被生擒,随后便被枪决。
冯长斗被押到三十里铺召开公判大会,最后被一刀砍了脑袋。
周恩来劳山遇刺案水落石出。
可是这件事真的结束了吗?远远没有!
既然组织里有一个冯长斗,那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这次刺杀案件,但凡国民党有一点如果失败的预案,那这个冯长斗势必就是一个弃子!
那潜伏在组织里还有什么人?他已经爬到了什么样的位置?
中央特科可以将我们的安插到军统,中统,甚至还可能安插到国民党的中高层。
难道,戴笠、军统就是吃干饭的吗?
这起案件,也让中共中央意识到,反特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01
这个重要的任务,就落在了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周兴的身上。
可周兴,对此也一筹莫展,怎么才能揪出来特务?
周兴
正在周兴为这个事发愁的时候,一个看不起眼的小案子,却在后来又影响到整个延安反特工作的案子,被送到了保安处。
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在延安宝塔山对面的一个半山坡上,办公场所也只有几孔窑洞。
但当地的延安老百姓,可不懂保安处是干什么的,只知道遇到事情就去找红军干部。
所以,一个不在保卫处管辖范围的案子,反映给了周兴。
是一个风俗案件。
这个找到保安处的老百姓,是从延安清凉山后的一个村子里过来的。
那个村里有一座古寺,根据这个老百姓反映,这个古寺里的主持,非常好色,经常诱奸村里的妇女。
虽然不是保安处的主要工作范围,但是周兴还是非常积极的进行处理。
结果没想到,这一查,不得了。
周兴在翻阅调查材料时,发现这个名字叫越尘和尚的主持,和被诱奸的妇女会约定一个暗号:
只要家庭方便,在门口晾晒一床红色的棉被,越尘和尚就会下山和妇女私会。
红棉被
对这个花和尚有了更深入的调查以后,他发现越尘和尚常常会一个人去延安城内的一家杂货铺待很长时间,但从来不买东西。
周兴后来又对越尘和尚所在的古寺查看了一番,发现这个位于清凉山高处的古寺,视野极好,他可以一眼看到山下妇女晾晒的红棉被。
红棉被暗号,地理位置好,定期到杂货铺。
综合这些情况,周兴觉得这个超尘和尚,绝不仅仅是一个失德的花和尚那般简单。
毕竟周兴就是干这个的,对于特务身上的气味,非常敏感。
于是趁着妇女晾晒红棉被和超尘和尚进行私会时,周兴带人当场将他逮捕。
这个超尘和尚还在狡辩,自己和妇女是两情相悦。
而妇女后来也说到,之所以和和尚通奸,是因为超尘和尚会给他钱。
钱?
一个出家人,没见过他化缘,也没见过有哪些大善人会到他的寺庙大笔布施,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他哪来那么多的钱?
周兴几乎可以断定,这个超尘和尚,肯定是个间谍,保卫处开始加大了审问力度。
超尘和尚一开始还很嘴硬,但是他经常去的那个杂货铺也被端了,杂货铺老板没几下就招了。
从他那里,也得知了这个超尘和尚的真名:孟知荃。
杂货铺老板一透底,孟知荃也慌了神,没多久就全招了。
孟知荃,延安人,1930年秘密加入南京国民党特务组织,后来以出家人的身份潜伏延安。
他是杂货铺老板的下线,利用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的古寺,监视我党重要机构的人员动向,定期向杂货铺老板汇报。
杂货铺老板再将这些消息传递到军统。
同时,还会配合间谍组织,在延安散播谣言,制造恐慌以及破坏行动。
周兴也万万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思挖不出来的特务,竟然在老乡的一桩风俗案子上有了突破点。
根据孟知荃交代,他们这条线,还有一名小学校长和一名天主教徒的教父。
在被捕之前,他们刚刚埋好了一处地雷打算破坏公路。
而且,这几个人为了活命,都提到了一桩重要的情报。
这桩情报,让周兴等人大惊失色,甚至周兴连夜就去见了毛主席。
这桩重磅情报是这样的:
为了刺杀最高领导人,敌方特务机构,派出了多个顶级特务,其中有一个已经成功潜伏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身边。
这个人会是谁?
根据杂货铺老板的交代,知晓了他们联络那个顶级间谍的方法。
1、在一个偏僻窑洞旁边,有一棵特别的榆树,在这棵榆树下找到两块放倒的土块。
2、将香烟盒的外表皮翻转,写上暗语。
3、将两块放倒的土块叠起来,写上暗语的烟盒纸用最下方的土块压住。
榆树窑洞
杂货铺老板按照周兴的要求,用暗语写下了:明日中午,到甘泉县杜甫祠堂见面详谈,有重要的事。
周兴在这个榆树窑洞附近,以及杜甫祠堂都做了很严密的布置。
可等了一天一夜,发现没有人来到窑洞,更没有人去杜甫祠堂,香烟纸盒还在。
布置在榆树窑洞的人觉得,杂货铺老板给的是假情报。
但保安处的同志看了以后,确定杂货铺老板说的没错。
因为,在榆树下布置好的两个土块,中间放了几根羊毛,烟盒纸上放了点香灰。
但是现在,羊毛和香灰都不见了。
这个烟盒,肯定有人动过,但是这个人没有去杜甫祠堂赴约。
到底是谁,可以在这么多人监视下,动了这个土块?
还有,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去赴约?
要么,保安处的行动已经被顶级间谍给察觉。
要么,那个人有事,没有赴约。
考虑到第二种情况,保安处的人在这里又多蹲了几天,结果发现,再也没有人动过那两个土块。
杜甫祠堂也没有可疑人员发现。
因此,保安处的行动,肯定是暴露了。
既然如此,超尘和尚孟知荃、杂货铺老板、小学校长等人,也就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
1939年2月,边区政府召开公审大会,审议后,这几个间谍被执行枪决。
这场由出家人伤风败俗的案子,清查出一条间谍联络线,保安处的反特工作迎来了开门红。
可,这只不过是几个臭鱼烂虾而已。
02
那个真正让人夜不能寐,犹如悬在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刻刻对我党领导人会产生致命威胁的顶级间谍,却没有一点线索。
就在周兴和保安处都严阵以待,却不曾料到,最后一眼识破这个顶级间谍的,竟然是毛主席本人。
直到30年后,此人在临死前发布了自传,才得知这个人有多危险。
因为,他来到延安,唯一的目标就是潜伏在最高领导人身边,伺机下手。
他叫沈辉。
1938年,沈辉跟随一个教授访问团来到延安,他自称是教授访问团中萧致平的私人助手。
一个月后,访问团离开延安,但是沈辉却要坚持就地参加革命,他要和自己的妻子邵达镇一起留在延安,参加革命。
学习中的八路军战士
沈辉学过俄语、英语,枪法很准,而且他研究过马列著作,对于革命理论很有一套。
一副高级知识分子,进步青年的沈辉,自然也受到了我方的欢迎。
但是像沈辉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旦通过审查,自然要进入中央的核心部门工作。
因此,对于沈辉的政审,马虎不得,这件事便由保安处处长周兴负责。
处长周兴和副处长王范两个人亲自主导,对沈辉进行了全面审查。
调取精锐的保安处调查员,根据沈辉的资料,前往他读书生活的地方进行实地探查。
而且还多次对沈辉本人进行多次突击谈话。
就这样,周兴确实发现了一个问题:
根据沈辉提供的资料,他说他是河南人,但在有一次谈话中,他却带着浓烈的江浙口音。
顺着这个细节,周兴开始深入调查。
沈辉对此解释道,自己曾经跟舅舅在上海住过几年。
而外部的调查人员,确实也查到了沈辉当年和舅舅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材料。
双方一结合,毫无破绽。
可是,周兴也没有料到,这个破绽,其实是沈辉故意留出来的。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周兴更加信服。
出身间谍的他深知,有时候太完美,一点差错纰漏都没有,反而更会引起中共的怀疑。
他采用的是欲擒故纵。
一旦周兴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倾向于向这个方向核查,反而会忽略到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而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来到延安之前,就已经让自己的上级戴笠,耗时耗力的安排人员做的完美无缺。
就这样,沈辉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习。
在抗大期间,沈辉的表现非常亮眼,文化课名列前茅,共产主义理论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抗日军政大学
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更是将他作为进步青年的典型,当众表扬过他。
之后不久,沈辉入党。
学校毕业后,沈辉被安排到一个重要部门,在中共中央的机要部门担任收发员。
工作勤恳,思想觉悟高,能力强,信仰坚定,这是沈辉费尽心机打造的完美形象。
而且他还和八路军战士的关系非常好,领导也很重视他,并且还带家属留下,合理的给自己增加信任筹码。
和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融洽相处,获取了多方面的信任。
他做到了一个间谍最重要的原则:融入。
作为执行刺杀的执行者,他能走到这步,这背后是整个军统在全力配合,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资源和代价。
沈辉用非常周全的方式,确实抵达了任务的核心,他经受的都是中共中央的重要情报,直接接触最高领导人。
他的刺杀任务,已经完成了90%。
接下来,就是找一个近距离接触高层领导的机会。
然而,百密一疏,他一个不起眼的举动,让毛主席产生了怀疑。
一次,毛主席在批改文件时,习惯的想抽根烟解解压,摸口袋却发现烟已经抽完了。
正好,当时沈辉就在旁边,他立刻掏出了一盒烟递给毛主席。
正是毛主席平时最喜欢抽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