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应对全球经济可能衰退的长期准备

公转私有什么风险

  为应对通胀,美联储在2022年3月份、5月份、6月份和7月份四次启动加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近两次加息75个基点,是美联储28年来最大幅度的单次加息。这种“舍经济降通胀”的货币政策思路,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冲击。

  美联储加息促使各国被动跟进加息,在世界经济已经面临减速压力的情况下,各国刺激性货币政策的集体撤出将产生叠加和放大效应,使世界经济的疫后恢复面临失速风险,步入经济衰退可能性显着增大。

  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资本外流的影响不明显。当前我国不存在通胀风险,依靠内需的经济正在企稳和恢复,疫情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复工复产正常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效果明确,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大量境外资本正在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经济的独立性使得自己成为全球少有的安全港湾,我们需要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能减少全球通胀与金融震荡带来的冲击,并要抓住发展机遇继续壮大自己。

  具体来看,首先,货币政策仍要以我为主,为“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保驾护航。

  世界经济失速及步入衰退,将使我国面临的外需环境进一步恶化。美国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需要收紧货币政策稳定通胀。但我国经济面临“稳增长”压力,长期经济可能衰退将导致我国出口面临更多困难,需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经济形势的不同决定了美联储加息,要避免美联储加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发力的方向。

  我国货币政策仍应抓住时间窗口,更加主动有为,积极进取,及时运用降准、降息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靠前精准发力。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降准仍有一定空间。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已经两个月保持未变,分别为2.85%、2.10%,政策利率、市场利率还可以适当下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优惠的利率。

  其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向精准服务发力。在当前外围经济面临失速的形势下,促进金融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配置,突出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精准发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以数字技术为抓手,突出金融紧贴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发展短板,真正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构建大数据征信服务平台,整合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数据信息、政府掌握的各类税务、金融信息、电子商务形成的消费信息,完善商务征信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服务各类企业提供数据与征信信息。

  鼓励发展金融科技,通过数字技术创新降低企业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融资有效模式,加大金融精准服务力度,探索小额贷款、特色产业的长效服务机制。

  加强财政、产业、税收、监管与金融政策协调互动,精准施策,促进总体融资成本下降。特别要强化金融监管,突出审慎监管、穿透监管,防止金融机构通过层层嵌套、拉长融资链条提高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加大科技创新与基础研发投入,让科学发展成为拉动经济走出衰退的新动力。当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都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必由之路。

  从国际视野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主要支撑和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当前,我国在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必须增强加快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塑造科技创新的优势,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尽快扭转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同时,我国在碳中和、芯片半导体、航空航天、军工和军民融合、医疗健康、元宇宙、数字技术等科技创新领域正在迎来实业市场和资本市场双重发展机遇。

  要加大“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要瞄准非干不可的重点领域、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用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型举国体制,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科技攻坚。要抢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智慧医疗等。要聚焦资源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绿色环保技术,走节约型绿色环保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