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已接近最后的胜利

支付宝充值

这里说的“胜利”不是说把病毒杀死,而是让病毒不对我们构成太大的威胁。

内容提要:一、抗疫伟绩;二、病毒变异的三个阶段;三、RNA病毒变异规律;四、敢问路在何方?

一、中国抗疫伟绩

世卫组织公布2020和2021年全球新冠死亡人数排名,方法简单、粗暴而独特:死亡人数-预期正常死亡人数≈新冠死亡人数。

印度为474万人居榜首,俄罗斯107万,印尼102万,美国93万。

中国-52063,也就是说,低于预期死亡人数。这并不难理解,由于中国采用比较严格的管控措施,乘坐交通工具人数大量减少,出门戴口罩,从而交通事故减少,流行感冒减少,死亡人数相应也减少。

当然,中国不是没有因新冠死人,官方最新统计是一共死亡28755人。这个数据看起来也蛮大,但跟动辄100万左右比较起来,就不算大了;有比较,才有鉴别。

所以说,中国抗疫的成绩,是丰功伟绩,绝对没有夸张的成分。

对于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及排名,印度官方不愿承认,但印度德尔塔惨状图片,告诉我们这个数字不会假。印度之所以如此,原因很明了:除了经济不发达,医疗条件差,还有松散型的社会管理。

美国对这一数据算是默认。很多人觉得奇怪:美国是宇宙唯一超级强国,为什么落到如此田地?原因也很简单,各州各自为政,官方扯皮,百姓自由主义泛滥,哪怕医疗条件再好,却没有特效药。既然阻止不住传染,早期凶险的病毒,哪管你是富裕还是贫穷!

而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且高度密集,医疗条件也比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既有高效的政府,又有乖顺的百姓,上下同心,雷厉风行。武汉疫情爆发之初,封城、方舱、驰援……一系列措施,迅速掐灭了疫情向全国蔓延的火星。同时,全国统一行动,测体温,线上教学,停办体育赛事,关闭娱乐场所……紧接着,是科技助力,电子测温枪,健康码、行程码、电子卫士、疫苗、免费核酸检测……疫情虽有反复,但始终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病毒的变异的三个阶段

新冠病毒从开始就没有停下变异的脚步,但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早期毒株期(2019年12月—2021年5月)

2019年的12月12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了27例人类病毒性肺炎的病例,其中有七例是比较严重的病人,所有的患者都是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有暴露史。2020年的1月7日我国研究者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对它进行了基因测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并于1月12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试剂盒,用于各个国家研制诊断。

早期病毒毒性大,危害性大,据官方统计,武汉早期感染者死亡率达4.9%,其中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更是高达40%左右。当时,全世界呼吸机紧缺,甚至成为世界上的一种战略物资。

2.德尔塔变种期(2021年5月—2022年1月)

德尔塔(Delta),是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2021年5月,世卫组织将最早在印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617.2命名为“德尔塔”变体。该变体被确定为印度第二波疫情的驱动因素之一。2021年12月21日下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陕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12月21日12时,陕西省疾控中心共对36例本土病例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全部为德尔塔变异株。

3.奥密克戎变种期(2022年1月—今)

2022年1月4日,世卫组织表示,在圣诞和新年假期前,已有12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奥密克戎变异。2022年3月10日报道,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等多地报告的感染者所感染的病毒均有奥密克戎变异株。现在,全世界是奥密克戎的天下,不见德尔塔踪影。

三、RAN病毒变异规律

一般认为,RAN病毒的变异方向会往“毒力变弱,传播性变强”的方向进行。从生存进化策略的角度看,病毒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杀死宿主,而是“活下去”和扩大自身“领地”,这只有通过更多宿主的传播才能实现。如果突变后毒力增强,传播力往往会有所减弱,随着宿主死亡,病毒也会被消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何浩认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缺少校对功能,因而容易发生突变。按照生物学特点,病毒变异的一般规律是往普通病毒回归,“随着变异次数的增加,病毒的毒力变得更弱,而感染力越来越强”。

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认为,目前的奥密克戎病毒和武汉原始毒株已经属于完全不同的病毒表型,蛋白质结构、标志物等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奥密克戎针对的是上呼吸道,武汉原始毒株是针对的肺,两者的传染强度和危害性完全不同。也就是奥密克戎具有明显的鼻嗜性、缺乏肺嗜性。著名医生张文宏也曾经说过,上海那波疫情,无基础病的,基本没有出现重症。

当然,也有人提出相反意见,并举出什么艾滋病毒、狂犬病毒没有变弱等例子,但这些人没有弄清楚病毒的类型,DNA结构稳定,打死也不会变异。而新冠是RNA病毒,只有一条链,很容易变异。

事实胜于雄辩。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每天的病例统计,无症状感染者比有症状者人数更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大量奥密克戎感染者的“现身说法”,既有海外华人或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也有本土近段时间的感染者,普遍说5-7天痊愈,基本症状是发烧,嗓子干,肌肉酸痛,5-7天痊愈。而感冒的周期是8-10天,且与上述症状类似。也就是说,奥密克戎类似流感,甚至没有流感严重。

肯定会有人说,个别不能代表规律。那么,我们看看新加坡的例子:

一目了然:从原始病毒到德尔塔到奥密克戎,死亡率一路走低。新加坡的流感病死率是0.1%左右,与新冠大致相当;但如果与奥密克戎单独对比,奥密克戎死亡率约等于流感的50%。

四、敢问路在何方

既然奥密克戎死亡率低于流感,为什么我们不马上放开、立即“躺平”?

别忘了奥密克戎的另一面:超强的传染性。还是看新加坡的例子:

右边突起的“山峰”告诉我们,虽然死亡率降低了,但感染人数、死亡人数都明显增加了。

新加坡是弹丸之国,一天死几个十几个,看起来不算多,但如果同比例放大到中国,数字可能就非常可怕了。更可怕的是一旦形成医疗挤兑,该看病的人看不上病,该住院的住不上院,亟待做手术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手术……

什么时候放开管控?

有人说,等到特效药或可以彻底预防的新疫苗出现的那一天。但问题是这种特效药、这种疫苗一直不出现呢?如同流感一样,流行上百年了,还是没出现一针管一辈子的疫苗,也没有出现今天吃明天就好的特效药,不管如何挣扎,流感上身,折腾你三五天,甚至十天半个月。

那么,永远管控下去?病毒不息,我们战斗不止?

也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已经熬了三年,有老人重病,外地的儿女却不能及时回去尽孝、甚至是见最后一眼;有人失业,全家生活陷入困顿;有人被降薪减薪,还不起房贷车贷……基层公务员也很难做,一方面如果不能“动态清零”,就可能挨批评,甚至被问责;而另一方面,因为封控太严而被上级点名。

也许,我们可以借用大禹治水的防疫思路。既然堵不住,那么就“疏”。

如何疏?

从长远看,放开严格管控是必然选择,但在放开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做好充分准备:

1.科学准确地宣传病毒的危害。对那些骇人听闻、故意夸大病毒危害,却又没有任何出处的文章,各平台要坚决封杀,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

2.继续强化疫苗接种,条件成熟时,可考虑第四针。

3.继续保持戴口罩的习惯,避免形成感染高峰。

4.发布新冠应对指南,避免人们一旦有发热等症状、就拥往医院的现象。

5.鼓励厂家多生产、药店多储备退烧等常用药。

6.重点保护老人和孩子。

又到冬天了,春天已经不远;中国抗疫,已接近最后的胜利!

我们多一份耐心,静待花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