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年9月,在这之前的1953年年底,为了起草第一部宪法,毛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南下杭州,在那里继续进行宪法的起草工作。毛主席之所以离开北京,主要目的是想换个环境,为起草第一部宪法提供便利条件。
毛主席与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一直在杭州忙到1954年3月14日,在这期间,浙江省委还给毛主席补过了六十大寿。毛主席一贯反对祝寿,他自己也没放在心上,是江青主动向浙江省委提起的。当时浙江省委借庆祝元旦的名义摆了两桌宴席,用餐过程中毛主席才发现是给自己祝寿,他也没多说什么,吃了一碗寿面,宾主尽欢。
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返回北京,不过,江青却没有回去,她还想继续留在杭州休养。然而,令她想不到的是,3月下旬,浙江省委交际处转交给了她一封信,这封信是从上海寄到杭州的,信封上有“华东文委”四个字,从这些细节可以推断,这封信是从机关内部发出的。
打开信后,江青没有看到信的末尾有署名,也就是说,这是一封匿名信。江青正好奇是谁给自己写的信,于是就仔细读了起来,刚读了几行,江青就大吃一惊,原来,这封信不仅详细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江青在上海的一些丑事,而且还指出了江青被捕叛变的细节。
读完这封信后,江青坐立不安,她脑海中仔细回想,究竟是谁给自己写的这封信呢?在这之后,江青把这件事告诉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龙,第二天又告诉了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江青告诉他们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为自己辩白,第二是希望他们能破案。
然而,当时刑侦手段有限,一封匿名信是很难破案的,所以这起案件在短时间内没有进展。不久后,江青返回北京,汇报了匿名信事件,并把这起案件塑造成一起反革命事件。在这之后,公安部把这起案件定为“18号案件”,由部长罗瑞卿负责,华东局公安部协助破案,其中浙江方面由公安厅厅长王芳负责,上海方面由公安局局长黄赤波负责,江苏方面由公安厅厅长洪沛霖负责,山东方面由省委副秘书长文菲负责。
“18号案件”调查了八年时间都没有线索,直到1962年才偶然破案,原来这封匿名信是林伯渠的遗孀所写,当时她经常写信向中办反应问题,而杨尚昆又恰好看过“18号案件”的笔迹,两相对比,得出了结论。不过,破案之后,林伯渠的遗孀选择自杀,这起案件也不了了之。
时间很快就来到十年特殊时期,江青逐步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这种背景下,她需要保持自己完美革命者的形象,在这种背景下,当年的“18号案件”对她来说如鲠在喉。1967年,江青专门安排人员前往上海,调取了“18号案件”的所有材料销毁,不过,她也知道参与破案的人员熟知“18号案件”的内幕,如果他们开口重提这件事怎么办呢?
于是江青就联合谢富治等人制造冤假错案,说公安部的人整了一大批自己的“黑材料”,在江青的策划下,大批优秀干部受到迫害,比如华东局公安部部长许建国,还有前面我们提到了山东、浙江、上海、江苏参与破案的人员,全部都受到了迫害,被关押在北京,他们大部分直到十年特殊时期才等来了平冤昭雪,恢复了名誉。不过,也有的人早早含冤去世,比如许建国,去世之前还背负历史包袱,后来才获得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