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7日,军统头子戴笠的专机,在南京江宁附近突然失事,这个军统头子就此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蒋介石在得知戴笠去世的消息后,心里却是“悲喜交加”,沉默许久后才缓缓说出:“戴笠生也为国家,死也为国家。”
事后,蒋介石不仅追授戴笠为陆军中将,还亲自为他选了墓地、办“追悼会”、敬献了花圈、题写了挽联。
但蒋介石对戴笠的“恩宠”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当他知道其遗产的具体数目后,却忍不住爆了粗口。
戴笠是如何死亡的?蒋介石为什么会对戴笠的死“悲喜交加”?为什么又会对戴笠破口大骂?这还要从戴笠的成长经历说起。
黄埔军校成弟子,西安事变表忠心
戴笠原名戴征兰,乳名春风,生于1897年5月,浙江人。
他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好,父亲在衢州府衙当巡警,母亲则是当地有名的贵族——蓝氏家族的后人。
但好景不长,在戴笠四岁那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戴家的家境从此也就一落千丈。
好在戴笠还算聪明,10岁的时候就读完了《四书》,到13岁时,就已经是江山远近有名的少年才子了。
戴笠(右)和母亲蓝月喜
1914年,18岁的戴笠进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在校期间,戴笠发现同学们都穿着绸缎,而自己却只有一件士布外衣。
他自尊心因此而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为了能在同学们中间抬得起头来,戴笠也想买一件绸缎衣服。但家境贫寒的他还吃饭都成问题,就更别说买衣服了。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就直接来到了旧货店,装模作样地要买衣服,但却在试衣时趁机拿走了衣服。
旧货店的老板知道他是省立一中的学生,就把此事告到了学校。学校很快就查出是戴笠所为,所以就将他开除出了学校。
被学校开除的戴笠没脸回家,就在江浙等地过起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就是在此时,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青帮头子杜月笙。
在杜月笙的引荐下,他又与尚未发迹的蒋介石结交,但两人在那时还只是萍水之交。
1926年,戴笠听同学毛人凤鼓吹说:“革命圣地在广州,革命朝气在黄埔”,便也开始向往革命。
于是他就前往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但却意外落榜。他认为,落选的原因可能是自己“征兰”的名字不够男子气。
于是就想到了《越谣歌》中“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辑”的诗句,遂取了这个后来令很多人一听就感到阵阵寒意的名字。
改名之后的戴笠还真的顺利考入了黄埔军校机兵科。入学之后,他才发现黄埔军校的校长正是蒋介石。
蒋介石见戴笠是“老熟人”,就对他多了些照顾。戴笠毕业后,被编入机兵营,跟随蒋介石参加了第一次北伐。
1927年,蒋介石在汪精卫等人的胁迫下短暂下野,戴笠听说情况下,亲自到溪口去看望了蒋介石。
蒋介石很是感动,所以在回归之后,就让戴笠当了自己的侍从官。随后,戴笠又跟着蒋介石参加了第二次北伐。
也就是在此时,戴笠开始接触情报工作。他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潜入敌境竟宛入无人之地。
因此,他为蒋介石搜寻了许多军事情报,在二次北伐的胜利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趁机成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社”。
从表面上看,复兴社的任务是“抗击日本,复兴民族”,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网罗情报、打压异己的特务机构。
蒋介石已经见识了戴笠的特工天赋,所以就让他当了中华民族复兴社特务处的处长。
戴笠当上特务处处长之后,很快就成了蒋介石的一把“匕首”。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他先后组织暗杀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杨杏佛、上海《申报》主持人史量才等反对蒋介石的进步人士,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赞赏。
但蒋介石真正把他当作心腹,还要到西安事变之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变,扣押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
张学良
消息传回南京后,军政部长何应钦等人主张立即讨伐,而宋美龄等人却力主政治解决,两派各怀鬼胎,相持不下。
关键时刻,戴笠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说:“如此相持不下,领袖如何得救?我愿跳龙潭入龙穴,亲自到西安去营救领袖。”
对于戴笠的表态,宋美龄感到十分欣慰,所以就点名让戴笠陪自己到西安去谈判。但没有想到的是,戴笠一下飞机,就被张学良关进了地下室。
当时的谈判前景并不明朗,戴笠一度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所以就写下了遗书。
何应钦
在遗书中,他万分“深情”地写道:
默察情形,离死不远,来此赴难,固志所愿也,惟未见领袖,死不甘心也!
不过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在中共的斡旋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张学良既然释放了蒋介石,戴笠自然也就安然无恙了。
经过这次考验之后,蒋介石认为戴笠“忠勇可嘉”,从此就彻底把他当成了心腹。戴笠也高兴地说,他这次是“置死而去,呈祥而归”。
曲意迎合成心腹,尾大不掉变威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更好地打击日谍汉奸,蒋介石就把各个情报机关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陈立夫虽然名义上是局长,但实际主持工作的却是作为副局长的戴笠。
戴笠深知军统局虽然权重,但却地位低下,干得也都是一些摆不上台面的事情,所以做好了也得不到同僚们任何的尊重。
但如果做不好,就随时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替罪羊。为了能在这个位置上做久做稳,戴笠甚至做起了蒋介石的情报工作。
他通过讨好、贿赂蒋介石身边的侍卫人员,全面了解了蒋介石的思想动态、性格脾气和行事方式。
从而练就了一套察言观色、揣摩迎合、顺其好恶、见机行事的高超“本领”。
例如戴笠深知蒋介石对特务工作讳莫如深,不想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所以他从来不用书面形式向蒋介石汇报工作,对蒋介石的指令也从来不做笔录。
在军统内部传达蒋介石的命令时,也从来不提蒋介石的名字。
又如戴笠深知,蒋介石本人向来注重仪容仪表和气度。所以他每一次去见蒋介石,都会保持仪表得体。
再如戴笠深知蒋介石喜欢跟属下“对着干”,所以他在汇报工作时,至少会准备三套方案,所以不管蒋介石诘问,戴笠总能对答如流。
此外,戴笠深知蒋介石最妒恨部下结党营私和贪污腐败。所以他平日里从不公开参与哪个派别的活动,即使在黄埔系内部,也是独来独往。
为了树立他的“清廉”形象,他每次去见蒋介石,都会故意开一辆破车,还经常在军统内部发起贪污受贿整肃行动。
在戴笠的曲意迎合之下,蒋介石对他是越来越信任,国民党内部的人也看出了蒋介石对待戴笠的“与众不同”。
首先是在称呼上,蒋介石称呼属下,疏远的一般都叫官衔,同辈的为示尊敬一般都叫别号,关系亲近些的还会称兄道弟。
但对戴笠,蒋介石却戏虐地称他为“戴科长”,这显然就是没把戴笠当外人。
更明显的是则在“挨打”上。蒋介石个性暴烈粗野,动辄就会对下属责骂训斥,但却很少打手动打人。
能挨蒋介石打的,必是他的亲信心腹,所以下属都以能得到蒋介石的耳光而自豪。
但蒋介石打戴笠,常常是一通大骂之后再让他罚跪,然后直接上手拳打脚踢,完全就把戴笠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戴笠领导的军统迅速壮大。鼎盛时期,戴笠不但拥有十八万特工,还控制着十多万的杂牌军队。
这些杂牌军队人员虽杂,但却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战斗力并不逊于蒋介石的任何一支嫡系部队。
但到了抗战后期,蒋介石政府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戴笠军统的工作重心也就重新转到了对付共产党上。
在戴笠的指挥下,八路军高级参议宣侠父、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业文、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张露萍等人先后被军统特务杀害。
据不完全统计,戴笠在抗战期间逮捕、关押和杀害的共产党人至少有2000人。
蒋介石和戴笠
戴笠表面上风度翩翩,但实际上却是心狠手辣,熟悉他的人都说他“笑里藏奸”。
他抓到人犯,总会变着法子去折磨他们,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拔指甲这些还都是司空见惯的刑罚。
传说他曾把犯人直接放进了火车上的内燃炉里,戴笠也因此而得到了“中国的希姆莱”的称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建设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人们对特务统治的意见越来越大,对撤销军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蒋介石也发现,戴笠的势力早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党国”的各个领域,为了避免尾大不掉,蒋介石也动了裁撤军统的念头。
戴笠陪同蒋介石等检阅
戴笠对蒋介石的所思所想了解得一清二楚,熟读史书的他自然也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
所以他曾多次忧心忡忡地对亲信说:
“我将来如果不死在共产党手里,早晚会死在委员长手中。”
但戴笠并没有坐以待毙,而在积极寻找退路。
机关算尽找退路,雨天浓雾坠大山
早在1942年,戴笠在筹办中美技术合作所期间,就结识了美国海军情报署的头目梅乐斯。
当时的戴笠就对梅乐斯极力讨好,不仅在梅乐斯来华期间好生招待,而且还赠送给梅乐斯大量的日军情报,从而赢得了梅乐斯的青睐。
1946年2月,戴笠在得知蒋介石要组建海军的消息之后,就以视察华北除奸工作为由,悄悄来到了北平。
在梅乐斯的引荐下,密会了在此休假的美国海军上将柯克,希望柯克支持他出任海军司令。柯克对戴笠的印象极好,表示肯定会鼎力相助。
但戴笠做事素来周全,他深知蒋介石对美国既惧又恨的心理。
所以即便是有美国的支持,他当海军司令的事也不是板上钉钉。所以他还制定了两套备选方案。
一套是“以退为进”。他打算先“将担子撂下”,然后向蒋介石请求“赴美一游,借此与美方把关系拉得更深一些”。
他估计“内战必当大打”,那时蒋介石必定还会用到他,到时他再择机回国,必定会“东山再起,身价百倍”。
就在这时,戴笠得知何应钦将以“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赴美考察,所以他就希望能与何应钦一同前往。
但就他准备飞往南京拜会何应钦之时,却收到了蒋介石从重庆发来的电报,要求他火速回渝,参加情报机构整顿会议。
戴笠和梅乐斯
戴笠本不想参加这个会议,所以就给蒋介石回电说,北平事务无人替代,他要到3月下旬才能抽身。
但没想到的是,蒋介石这次竟出奇地“大度”,回电表示可以等他到3月下旬再召开会议。
但到了3月10日,戴笠突然得知参与会议的还有中央警官学校的教育长李士珍,所以一下就慌了神。
这是因为李士珍事关戴笠第三个备选方案的成败。
原来,戴笠曾向蒋介石提出过全国“建警”的方案,建议成立全国警察总监部,将军统特务转为警察,并由他出任警察总监。
李士珍
但就在蒋介石犹豫不决之际,李士珍提出了另一个版本的全国“建警”方案。据毛人凤传来的消息说,蒋介石比较倾向于李士珍的方案。
为了不让李志珍得逞,戴笠决定立即赶回重庆。但他对美国方面的许诺还是不放心。
所以在临行前他又特意来到了青岛,与正在此地的柯克进行了再一次的会谈。
与柯克会谈结束后,已是3月17日凌晨。戴笠不愿再做任何耽搁,当即决定即刻由青岛飞往上海,再由上海飞往重庆。
但当天早上,青岛和上海的天气都不好,戴笠的部下力劝他暂作停留,待天气好转后再行起程,但戴笠却说:
“我已报告主席,定于18日赶回重庆,面陈要公,不能愆期。”
戴笠到达机场后,青岛的天气变得更加恶劣。这时的戴笠开始有所犹豫,但当他听说南京的天气尚好后,就令飞机加满航油,计划倘若上海天气不好,就改降南京。
果然,飞机在飞到半途的时候,就接到了上海方面发来的消息,告知飞机无法在上海降落,戴笠当即決定改飞南京。
而南京天气也不理想,但戴笠却执意要在此降落。
机场方面为了保证戴笠的安全,专门派出4架军机进行导航,但因为云层过低,气候恶劣,电讯联络信号突然中断。
戴笠的飞机因此撞在了江宁县板桥镇的戴山上,机上的13名人员全部遇难。
据说,戴笠本人非常迷信,一生都在极力避免“13”这个数字,所以特意把行程从13日改到了17日。
但不曾想3月17日这天正是农历2月13日。更为巧合的是,不但机上人员的数量是13人,飞机失事的时间也正好是13时13分。
而戴笠浓雾雨中葬身戴山的事实,似乎也暗合了他“戴雨农”的字。
死因成谜传言起,身后遗产招蒋骂
早在当时,就有人对戴笠的死因提出了怀疑。他们认为,当时的飞机已具备了在恶劣气象条件下飞行的性能。
地面的调度指挥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戴笠的飞行员是精英中的精英,在有军机导航的情况下,不至于发生这样低级的错误。
所以他们认定,是有人在飞机上做了手脚,因此才造成了空难事故。当时传言最多的是原军统局高级干部、时任北平民政局局长的马汉三暗杀了戴笠。
原来,当年的东陵大盗孙殿英曾经送给戴笠一把乾隆皇帝御用的龙泉宝剑。
戴笠(中)
戴笠为掩人耳目,就把宝剑暂存在了马汉三那里。但抗战爆发后,马汉三为讨好日本人,就把宝剑偷偷送给了日本间谍川岛芳子。
日本战败后,川岛芳子被军统抓获。戴笠在审问她时,得知了马汉三曾送她龙泉宝剑的事情。
戴笠勃然大怒,扬言要治马汉三的罪,马汉三捐出全部家产,才“买“得了一条性命。
但他知道戴笠阴晴不定,深不可测,为防日后生变,他就收买了戴笠的机要秘书刘玉珠。
戴笠为人谨慎,但却十分信任刘玉珠,每次登机前,都会让她提前对飞机进行安全检查。刘玉珠趁机就在飞机上安置了定时炸弹。
但据当时的目击者说,戴笠的飞机失事不像炸弹爆炸所致。因为炸弹爆炸必会有巨响,机身也必会在空中四分五裂。
但戴笠的飞机出事时,却飞得很稳,只是由于气候恶劣,才飞得很低,所以才撞到了戴山的大树上。
随后又连续擦过了三个山坡,最后才碰到了山腰,引起了爆炸。
但目击者的证词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戴笠的死因没有变得更清晰,反而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各种传言也越来越多,有说是蒋介石暗杀的,还有说是美国中情局暗杀的,但这些说法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
戴笠也许就是单纯的意外身故,也许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巨大的阴谋,但这一切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而周总理在听说戴笠飞机失事的消息之后,如是说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相比于共产党,蒋介石对戴笠的死可谓是悲喜交加。悲的是从此失去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喜的是今后也少了一颗“定时炸弹”。
他踌躇良久之后,才缓缓地吐出了一句话:“戴笠生也为国家,死也为国家。”
为了“表彰”戴笠的“功绩”,蒋介石不仅追授戴笠为陆军中将,还亲自把戴笠的墓地选在了中山陵旁边的灵谷寺。
甚至指令全国各大城市都要为戴笠举行“追悼会”。在追悼会当天,蒋介石特地给戴笠献上了“碧血千秋”的花圈。
还为他题写了挽联,上联说:“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迹”;下联写道:“奇祸从天降,风云变月痛予心”。
但这份感怀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之前戴笠总是以“清廉”形象示人。
但戴笠死后,军统在清点他的遗产时才发现,戴笠在全国各地有几十套豪宅,仅在重庆一地,就有十多处公馆。
更令蒋介石生气的是,他还有10多辆世界顶级的进口豪车,蒋介石这才知道,戴笠开着旧车来找他汇报工作,只是在他面前做样子而已。
戴笠他确实是参与过抗战,但却并不是出于民族大义,而只是单纯地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蒋介石的匕首”才是他真正的面目。
戴笠能崛起,固然是有他的本事和手段,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他的迎合拍马,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戴笠个人的沉浮,折射的却是整个国民党的腐朽,戴笠的最终死亡,也预示了蒋介石政权的最终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