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挪威海底电缆断裂!泽连斯基签署不与普京谈判的决定,俄方回应!俄军已动员超20万人,波兰成立新机械化师

高清影院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333333.run

据央视新闻,乌克兰公众电视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10月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不可能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谈判的决定。

泽连斯基

据央视军事,当地时间10月4日,克里姆林宫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不与普京进行谈判的决定一事进行了回应,表示进行谈判是需要双方共同参与的,俄罗斯方面直到特别军事行动开展之前一直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来达成目的。目前来看只能等待现任或者未来的乌克兰总统改变现有立场。

俄国防部长:俄罗斯已完成动员20余万人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当地时间10月4日表示,已有20多万人通过部分动员加入俄罗斯武装力量,这部分人员将在训练完成后与已经参与作战的部队一起执行特别军事行动。

绍伊古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此前曾表示,目前的部分动员不涉及大学生,义务兵不会被派遣至前线。此次动员预计将征召30万名预备役人员。

俄罗斯国防部此前对部分动员进行了解释说明。对于执行军事任务必需的人员将首先被征召,包括射击手、坦克手、炮手、司机、机师等。

被征召人员的数量由拟招募的军事单位的人员需求决定,主要考虑的是需拥有作战经验。除招募军官外,还将招募普通士兵和士官。有些职位可由具有相关军事资格的女性担任,如医务人员。

根据俄《动员准备法》规定,不会被征召的人士包括:国防工业企业雇员在内的缓征人员;因健康原因暂时不适合服兵役的人;需长期照顾家庭成员或I级残障人士的人等。

卢卡申科:白俄罗斯参与了俄在乌特别军事行动,但没派兵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0月4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白俄罗斯参加了俄罗斯在乌克兰进行的特别军事行动,但是没有派出白俄罗斯的士兵前往乌克兰。卢卡申科说,白俄罗斯参与特别军事行动是为了防止冲突向白俄罗斯领土扩散。

当地时间10月4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波兰在与白俄罗斯边境地区的活动正在不断增强,在白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附近,波兰成立了新的机械化师。

9月26日,白俄罗斯外交部长马克伊近日在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表示,西方国家对俄乌冲突负有责任,是他们让这场冲突变得无法避免。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马克伊说,西方不需要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或欧盟成员国,这些国家只是利用乌克兰同俄罗斯进行博弈。而乌克兰正为此付出血的代价。马克伊认为,俄乌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归咎于冷战结束后北约的扩张政策,以及他们对另一方合法安全利益的无视。俄乌之间的冲突变得无法避免,西方国家应该负全责。

白俄罗斯外长马克伊:西方应当为乌克兰正在发生的流血事件集体承担起所有责任,正是西方使这场冲突不可避免,这不仅是因为北约东扩政策,还因为它们拒绝考虑别国关切的问题。

马克伊同时表示,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才能结束当前的冲突,作为邻国和受影响方,白俄罗斯应成为谈判进程和达成最终安全保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挪威海底电缆断裂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4日,挪威广播电视公司报道称,从罗弗敦亨宁斯韦尔(Henningsvær)到斯沃尔韦尔(Svolvær)之间的海底电缆出现问题发生断裂。断裂发生在亨宁斯韦尔以东500米处。目前修复电缆的工作正在进行中,这将需要几天到一周的时间。挪威罗福克拉夫特(Lofotkraft)电力公司表示尚不清楚事故原因。

当地时间10月4日,挪威广播电视公司报道,在挪威政府宣布加强安全准备后,挪威武装部队F-35战斗机沿挪威海岸巡逻,并监控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英国也已派出一艘护卫舰,在北海天然气管道附近巡逻。英国还将购买两艘专业船来保护此类管道,其中第一艘将于明年年底投入运营。

上周,波罗的海“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强烈爆炸后,欧洲一些国家正在努力加强海底电缆和管道的安全。

当地时间9月30日,据挪威广播电视公司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之后,挪威武装部队加强了石油和天然气设施的地区巡逻,以保障那里的安全。

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斯特勒9月30日说,德国、法国和英国将协助挪威在海上油气平台周边水域巡逻,以防这些设施遭到破坏。

延伸阅读:

媒体:北溪管道或是遭鱼雷"一击致命"这是大国手笔

北溪一号二号管路大多走直线,此次爆破点恰好在折角处

直新闻: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已经过去一周。瑞典方面宣布封锁管道泄漏附近海域,并展开刑事调查。你认为这项调查能够从哪些方面下手,又如何看待调查的前景呢?

特约评论员吴蔚:瑞典方面启动刑事调查,这首先说明在他们看来北溪管道泄漏有着重大的人为嫌疑。事发至今,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国普遍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人为破坏造成的结果。事发时邻近国家监测到的水下地震的震源与管道泄露处高度吻合,这显然不是一次海底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毕竟北溪管道当年在技术论证时就已经对波罗的海进行过详细的地理勘测,尽可能杜绝了地震带的影响。

那么瑞典方面将从哪些方面下手呢?刑事侦查讲究证据的搜集,因为世界是物质的,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物质交换都会有迹可循。对于爆炸案的调查往往是从保护现场不受破坏开始的,所以瑞典必须封锁事发海域。

瑞典展开刑事调查

假设这起爆炸案发生在地面上,那么调查人员可以通过对爆炸现场的碎片搜集、化学反应还原、溅射模式溯源等方式大致还原出一个作案现场;也能大致推算出爆炸物的TNT当量,是军用还是民用爆炸品甚至是土制爆炸物;还能通过现场碎片的拼凑还原出起爆的方式,是定时引爆还是无线电遥控引爆等等。

但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这是发生在水下的爆炸,并且炸点不止一处。这也就意味着,就算瑞典方面封锁了事发海域,它也无法阻止水下的洋流涌动对爆炸现场的破坏。况且管道泄漏后,喷涌而出的天然气进一步扰动了水下环境,许多爆炸物产生的碎片很可能已经漂远了。别忘了,爆炸发生至今已经过去足足一个星期了。

刑事调查的关键就在于水下勘测,我相信以瑞典的海洋勘探实力,完全有能力派出专业潜水员与潜航器进行详细调查。尽管许多关键证据很可能已经无法寻回,但是被破坏的北溪管道本身也是重要证物之一,它是跑不掉的。看过刑侦剧的朋友应该都会记得一句行话:死人也是会说话的,它其实就是在描述刑事侦查对被害者的创伤还原。我相信瑞典方面用不了多久就能获取北溪管道爆炸损毁处的影像资料,管路的被破坏程度、创口尺寸、是内向型破口还是外向型破口、管路的应力结构损伤模式等等,都能够协助有关方面大致还原出爆炸发生的状态。

在这里我需要提醒一句:北溪天然气管道每一个构筑段重达25吨,是一个直径1.1米的钢结构管道,管壁厚度为4.1厘米,外层还包裹了11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一个具有抗冲击能力的水下吸能结构。也就是说,北溪管道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过遭遇一定级别水下地震、爆破的极限条件。但是它依然被破坏了,是被人为破坏的。内行人士非常清楚,这绝不是什么所谓的恐怖分子阿猫阿狗能够搞定的。要破坏北溪管道,技术门槛之高,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粗壮坚固的北溪管道预制件

直新闻:既然破坏北溪管道的技术门槛很高,那么在您看来,怎样的团队具备实施这次水下爆破的实力?此次泄露事件有哪些技术细节令人细思极恐呢?

特约评论员吴蔚:这恐怕也是当下各国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先说说我的结论:这是一次水下特种隐秘行动(BlackOps),是大国手笔。

我们先看爆炸的海域。根据北欧国家发布的消息,此次发生爆炸的地点位于丹麦与瑞典的专属经济区海域。事发水域恰好在丹麦的博恩霍尔姆岛的东北部与东南部,我认真查看了波罗的海的海域等深图,这附近的平均水深大约在50米左右。这个水深意味着此次爆破行动不需要使用饱和潜水装置,也不一定需要无人潜航器,训练有素的蛙人就能够在这个深度的海底作业自如。也就是说,开展这项行动根本不需要深海考察船、援潜救生船这类专业海底作业船只进行技术支持。一架直升机,甚至是一艘伪装成渔船的间谍船就能实现人员的投送。

然后再看爆炸管路的位置。北溪2号管道全长122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管道。在波罗的海铺设的管路中,大部分都是走直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处拐了弯,而此次爆炸发生的地点恰好就在转角处。要知道,管路的排布在转角处的应力结构是最复杂的,往往也是最脆弱的地方,稍加破坏,管路内部的高压会进一步撕裂创口,让破坏的能量扩散。也就是说,这一次水下爆破行动,事先一定经过了严密的水下勘探、摸排甚至是演练。并不是随机挑几处地方说炸就炸,而是找准了管道的薄弱点、应力结构点,一击致命。

我刚刚谈到,北溪管道在设计上已经将许多极限条件考虑在内,但依然被人为破坏了,那么什么样的爆炸物具备这个爆破能力呢?从杀伤原理的角度出发去逆推,它应该是一个聚能定向爆破装置。这个东西大家也许会很陌生,但我说一个东西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鱼雷。鱼雷的战斗部有许多种,随着冷战科技的发展,为了摧毁大型水面舰艇以及双壳体结构的苏联大型核潜艇,以美国MK50为代表的聚能装药战斗部鱼雷应运而生。

那么现在我们或许能够大致还原出这个水下隐秘行动的轮廓了:某个军事大国海军的特种水下爆破小组,在情报的支持下,通过直升机投送至预定海域。潜入50多米深的海底,将几颗加装延时引信的鱼雷战斗部固定在北溪管道转角处的外壁上,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几天后延时引信爆炸,当大家回过神来去调查出事海域的飞行、航行轨迹时,根本无法精确对应嫌疑人,因为你无从得知这个延时引信的倒计时究竟有多长。

是的,听起来北溪管道的爆炸案已经沦为一个罗生门,人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是谁策划并执行了它。具备水下百米以内深度作业的特种潜水员的国家很多,装备了聚能装药战斗部鱼雷的军事强国也不少,可是要想将这所有的元素一一串起来,成功执行一次滴水不漏的特种隐秘行动的国家那可真是寥寥无几。

我留意到,这些天不少专家使用“利高者疑”的角度去揣测真凶是谁,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另一方面,我也想提出一个角度:谁更能便利地实施这个行动?

考虑到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整个波罗的海几乎已经沦为“北约内海”,任何从圣彼得堡出发的俄罗斯船只都会被北约针对性地盯防,哪怕是驶往加里宁格勒的民用船只都会被北约的反潜巡逻机一一拍照取证。在这样的条件下,俄罗斯还要顶着万难去炸掉自己亲手铺设的管道吗?直接把阀门拧紧是不是更简单一些呢?

答案其实不言自明,就连德国媒体在国内做的民调都有着清晰地指向,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怕他们敢怒不敢言,哪怕这是一个缺乏直接证据支持的悬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