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上,张闻天讲了整整三个小时,稿子整理出来8000多字

人民币充值

庐山会议上,张闻天不听田家英、胡乔木的劝阻,不顾一切发言支持彭德怀信,亲手列出十三条提纲,讲了整整三个小时,此举风险不亚于遵义会议上作“反报告”。面对不理解,他说:“要有面对赤裸裸的现实的勇气,要有说老实话的勇气。”

“五朝元老”、曾任总书记洛甫(张闻天),有着党史上说者不多、但又不可不说的特殊位置。1935年的遵义会议和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张闻天革命一生业绩与思想的两个高峰,也是历史命运完全不同的两个关节点。

先说遵义会议。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党史征集、研究部门在中央档案馆收藏的历史档案中,发现了一份珍贵文献——陈云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手稿。手稿记载,在中国革命最关键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上,总书记博古作第五次反“围剿”总结报告,以客观原因掩盖军事领导上战略战术错误造成的恶果。张闻天起身作了反对中央领导单纯防御军事路线的报告,这个报告,通常称为“反报告”。

遵义会议,使得红军摆脱错误路线,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逐步走向胜利。张闻天有此壮举,并非偶然。他不争权,不计较个人得失,有着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党性,他一心为党为民,没有个人的野心和权欲,故而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他的革命资历非常老,是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1929年夏,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十天大会”,听取并讨论中共支部局的报告,由于分歧很大,会议最后只好进行投票表决,结果大多数学生反对这个报告,只有二十八个半人支持(其中的一人因为年纪小、态度也不坚定,还只是个团员,被称为“半个”)。后来就有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说法。张闻天也被列入“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中。

再说庐山会议。1959年6月中旬,张闻天刚动了一个手术,7月2日中央开庐山会议,他本可不去,但看到议题是“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他决定去。这时彭德怀刚出访8国回来,很累,不准备上山,张力劝彭去,说当此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之时,不可不去,哪怕听一听也好。不想这一劝,改变了两人的整个人生,也间接转动了探索阶段中国的滚滚巨轮。当彭德怀信被毛泽东加上标题印发参会代表后,形势已然明朗,一场风暴即将降临。但张闻天依旧决定发言支持彭德怀。

事前田家英、胡乔木曾劝他不要说话,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再三思量后,这位“五朝元老”、曾任总书记,手抚讲稿对秘书说:“比较成熟,估计要能驳倒这个讲话也难。”

与彭德怀的信不同,张的发言除讲事实外,更注重找原因,并从经济学和哲学的高度析事说理。针对会上不让说缺点,怕泄气的说法,他说缺点要讲透,才能接受教训;泄掉虚气,实气才能上升。总结教训不能只说缺乏经验就算完,这样下一次还会犯错误,而是要从观点、方法、作风上找原因。

他发言的华东组,组长是毛泽东曾称之“周恩来也写不出他这样的作品”的某高级领导。张闻天在他主持的小组发言,可谓虎穴掏子,引来四围怒目相向,他的发言不断被打断,会场气氛如箭在弦。正如屈原“虽千万人而吾往矣”,张闻天泰然处之,紧扣主旨,娓娓道来。

他知道这是力挽狂澜的最后一搏了,就像当年在扭转危局的遵义会议上一样,一切都置之度外。遇有干扰,他如若不闻,再重复一下自己的观点,继续讲下去,条分缕析,一字一顿,无比坚定。他足足讲了三个小时,整个下午就他一人发言。稿子整理出来有8000多字。

不出意外,张闻天的发言引来雷霆震怒。毛泽东7月23日和8月2日的讲话,还有一封公开信,让张大为震惊。他本是拼将忠心来直谏,又据实说理论短长的。想当此上下头脑发热之际,掏尽脏腑,倾平生所学,平时所研,为党开一个药方。但此时,他无力回天。

1969年10月18日,张闻天被化名“张普”流放到广东肇庆。肇庆五年是他生命的末期,却也是他思想的光辉顶点。不知每个夜深人静,繁星在空时,这位思考者,奋斗者,先驱者,会否想起在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时的学习,会否想起与王明的恩怨离合,会否想起在长征路上与毛泽东一同反思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又会否想起庐山上的那一场争吵?此时,张闻天的思考更加深刻,也更加透彻。

但他已不得不接受教训,潜心写作,秘而不露。眼见特殊年代之乱了无时日,他便请侄儿将文稿手抄了三份,然后将原稿销毁。这批珍贵的抄件,后经夫人刘英呈王震才得以保存下来,学界称之为《肇庆文稿》。

多少年后当我们打开这部《文稿》时,顿觉光芒四射,英气逼人,仿佛是一个预言家在路边为后人埋下的一张纸条。当我们打开书本,仿佛仍能听到40多年前他在孤寂山沟发出的振聋发聩声音:生产力是决定因素,离开发展生产力去改革生产关系是空洞可笑的。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张闻天最足以德昭世人、彪炳史册的,不仅是他在民族、国家和党危急存亡之际立下的“奇功”,还在于他身处逆境中不恤己身、呕心沥血立下的“德”和“言”。在庐山会议乱云飞渡时,他忠言直谏;在撤职罢官后,他写下《集市贸易意见书》、《生产关系两重性论文》和政治经济学笔记;在特殊年代狂潮莽飙中,他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独自承担责任:在疏散流离中,他写下鞭辟入里、直刺要害、探索药方的“肇庆文稿”。

真的斗士,为了信仰一无所惜,为国为民一无所惧。在可以推诿时,他不推诿;在可以苟且时,他不苟且;在明知前路凶险时,他坚持真理,仗义执言;在无限落寞甚至失去自由时,他仍孜孜不倦进行理论探索和创造。从“庐山发言”到“肇庆文稿”,张闻天写的已不是文字、发言,而是一滴滴为国为民的热血、一颗宁可毁灭自己也要坚持真理的斗士的滚烫的心。这位“五朝元老”在逆境中写下的这些著作,是探索中国特色道路的最早的、极为珍贵的理论成果,代表了当时认识的最高水平,多年以后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享用他默默奉献的精神财富,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力量。

结语:张闻天对真理的求索和坚持贯穿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尤其在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时刻。他一身正气,不唯上只唯实,正如他所说:“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历史不能没有他们。我们的今天离不开他们。

人海很苍茫,但关键的人物就那么几个。历史很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就那么几处。在今天,张闻天这个名字、他的事迹,知之者不多,但他在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忘我抗争、苦苦探索,已镌刻在史册上,无论你看或者不看,他都在那里,不偏不倚。

历史是现实的根,真实是历史的魂,主宰历史的是舞台中央的主角,洞悉历史的是通晓现实的明白人。@文史与生活最近读到一本史书,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张树德老师著作《红墙大事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红墙见证下的共和国风云故事,解读特殊人物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披露了最新解密的文献和最新发现的史实,资料真实翔实,解读客观深刻,是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有助于全面提升对历史的认识掌握,加强对现实大事的解读把控,值得深思品读,收藏留存。

喜欢的朋友请点这里,带一套细细品鉴。

参考资料:

1.杨尚昆著,《纪念张闻天同志》,《人民日报》1990年8月30日。

2.《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3.程中原、夏杏珍著,《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历史回眸##历史杂谈#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尽快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